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哲学·历史·文化

  • 时间晶体与空间镜像——道家哲学的“时空体”形式

    雷子豪;

    道家哲学在时间与空间上兼备翔实玄妙的美学表征。在时间上,老子将“道”推崇至万古长存的本源高度,并下达至天地、四方与人事。在空间上,“道”的四正四隅以喻象化与多态化的形态,具象为器具实体,最终成熟于庄子以大鹏视角瞰临之苍茫浩渺的时空体系。前者因时间之无限变奏而颇具晶体之形态,后者则彰显出道家哲学独有的多元镜像空间。时间晶体空间化与空间镜像时间化合力熔铸出道家哲学的核心理念与价值体系,为“道家”思想奠定时空基石。

    2025年04期 v.45;No.242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孟子性善论是否存在“自然主义谬误”

    肖沁;

    “自然主义谬误”是指从“是”中推出“应当”,它混淆了自然的逻辑空间与理由的逻辑空间,将价值规范等同于事实描述。有学者指出孟子性善论主张人生来就具有善的本性,它混淆了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存在“自然主义谬误”。孟子所言“性善”是指人性中天然地蕴藏着善的潜能,这种潜能并非静态的禀赋,而是以“四端之心”(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为内在动力,通过“存养扩充”的实践工夫显发为现实的道德行为与社会秩序。孟子的性善论是价值判断而非事实判断,其不存在“自然主义谬误”。

    2025年04期 v.45;No.242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宋金时期《荐诚禅院罗汉浮图记》碑考释

    高道栋;石新琢;

    《荐诚禅院罗汉浮图记》碑是金正隆二年(1157年)荐诚禅院僧众重建禅院正殿时新立的碑刻。此碑复刻宋代原碑,不仅翔实记录了苏轼的“荐诚禅院五百罗汉记”一文,而且还可与传世文献互相参证。此碑附记蕴含的刻碑缘由、相关立碑者等历史信息皆不见于史籍,故而比较珍贵。同时它还反映了荐诚禅院的变迁、宋金时期山东文化发展的状况和金代佛教官职制度。此碑以文字与实物双重形态,翔实记录了宋金时期山东佛教文化发展脉络及区域交流细节,同时碑文中提及的苏轼关联内容,亦为相关碑刻研究提供了新线索。

    2025年04期 v.45;No.242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清末开封平民教育初探

    丁春燕;

    清末,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清朝统治者面临统治危机,社会亟待改革,新政应运而生。平民教育作为新政社会教育改革的一部分,也随之萌芽并发展。河南地处中原,开封曾长期是河南省城,其政治、经济、文化地位不可忽视。为响应清政府号召,清末开封面向大众兴办不同形式的平民教育,这种办学方式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统治危机,同时在促进社会教化、提升大众的受教育水平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又受到历史局限性最终趋于没落。

    2025年04期 v.45;No.242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文学·语言研究

  • 《诗经》伤痛观念的人文阐释

    秦勇;

    在《诗经》的抒情基调中,伤痛观念的表达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意蕴与人文价值。首先,《诗经》中的伤痛是源于本真生活的伤痛,展现了周代底层民众和那些恪尽职守的官吏群体苦乐交织、理想与现实对立矛盾的生活。其次,《诗经》中的伤痛是美好愿景破灭导致的伤痛,表达出对个体生命的抚慰。再次,《诗经》中的伤痛是祸难突发的伤痛,展示出文学对生命的关怀和对社会的介入。《诗经》中的伤痛观念不仅是伤痛的直观呈现,还体现着人性的关怀,在此前提下,进行《诗经》人文价值的古今对话,是《诗经》当代创新性阐释的有力途径。

    2025年04期 v.45;No.242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论东晋会稽文士与僧人的交游及其文学影响——以《世说新语》为中心

    张凡;

    东晋时期,北方士族为躲避战乱举家迁徙至会稽,许多僧人也在此隐居。他们清谈玄理、组织文人雅集、进行诗文赠答等。会稽文士与僧人的交游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是在玄理中融入山水景物,推动山水诗的兴起;二是会稽地区保留的人文资源,吸引唐代诗人沿着这条路线追寻会稽名士的风流雅韵,形成浙东唐诗之路。

    2025年04期 v.45;No.242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陆游笔下的三餐饮食

    杨怿;

    陆游现存诗歌中涉及饮食题材的多达三千余首,内容广博精深,既包含日常饮食的细致描摹,又融汇文人雅趣,充分展现了宋代“以俗为雅”的诗学特色。诗中涉及的食物类型包括主食、蔬菜肉食、饮品等,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宋代日常食物的主要种类。诗人将宦游时的莼鲈之思、日常生活的闲适意趣与毕生的爱国精神寄寓于饮食诗,赋予平凡饮食以诗意,升华了诗境。对陆游饮食诗的深入分析,既为考察宋代社会风貌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理解其创作特色开辟了新视角。

    2025年04期 v.45;No.242 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以情思理——《西厢记》《牡丹亭》中的“情”“理”之辨

    高阳;

    《西厢记》《牡丹亭》在情节中预设了几种情理观念,并集中表现在封建家长、才子佳人、“三教”信徒三类典型人群身上。作者在肯定“情”本身积极意义的同时,通过描绘两对才子佳人对爱情努力争取的艰难历程,展现出这些典型人群对情理关系的不同认识。此外,作品还借助才子佳人与其他典型人群的交往与冲突,深入思考了理学发展中出现的对“理”本身认识的偏差问题,这也是导致三类人群在情理观念上产生矛盾冲突的原因。《西厢记》与《牡丹亭》虽然选取了常见的才子佳人故事,但主题思想中蕴含了对情理冲突问题根源的深刻反思,为当下认识情理关系提供借鉴意义并产生积极影响。

    2025年04期 v.45;No.242 3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方东树对阮籍诗歌评点中的“时世”与“文心”

    周仪文;

    清代桐城派名家方东树在论诗名著《昭昧詹言》中精选阮籍《咏怀诗》中的32首并予以评点,彰显了桐城派诗论不同流俗的旨趣。一方面,他延续古代文学传统中经典的“知人论世”之法,深入探析阮籍诗歌的渊源与主旨,充分肯定其寄托遥深、归趣难求的特点;另一方面,他发扬桐城诗学之所长,引入文章学视角,“以文论诗”,抉发阮诗的境界之“妙”。融通古今的诗学观点,使得方东树的阮诗评点兼顾“时世”与“文心”,拓宽了阮籍诗歌的接受途径,成为清代诗学汲取汉魏六朝文学资源的典范之作。

    2025年04期 v.45;No.242 4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论《老残游记》对清官形象的解构

    李金磊;柳旭;

    《老残游记》通过颠覆性叙事,打破了传统公案小说中“清官即好官”的刻板叙事模式,塑造了玉贤、刚弼、庄宫保三类异化清官形象,揭示其以道德为名的暴力、刚愎自用与庸碌无为的本质特征。刘鹗在科举制度导致的官员道德缺陷、知识结构与社会治理的错位、官僚体系异化的三重解构中,构建起晚清官僚体系的批判系统。

    2025年04期 v.45;No.242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身份、家国与记忆:清代海外竹枝词的新变

    袁波澜;

    清代中国人远赴海外,除游记、日记以外,多采用竹枝词这一形式书写海外见闻,其海外竹枝词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内容十分广泛。从历史地理学的视角入手,采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方式发现,清代海外竹枝词的发展与世界交通的发展、经贸文化交往进程一致,其描写区域范围、题材内容、所用语言较前代都有较大的变化,通过对海外国家“他者形象”的描述进而映照清代中国的“自我形象”。研究清代海外竹枝词,能够展示出当时走出国门的中国人的复杂心路历程,对建立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2025年04期 v.45;No.242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野性的呼唤》中巴克的转变因素探析

    凌建平;张桌宜;

    在小说《野性的呼唤》中,巴克从一只养尊处优的家养犬逐渐蜕变为适应极地环境的雪橇犬,最终彻底唤醒野性,回归荒野并融入狼群。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从文明社会到极地雪原,再到原始森林,环境的每一次变化都深刻塑造着巴克的性格与行为方式,加速其本能的复苏与身份的重构。通过巴克被迫适应暴雪、饥饿、人类虐待及同类竞争的过程,作品以自然主义笔法揭示了环境对个体性格的塑造及对命运走向的支配性影响。

    2025年04期 v.45;No.242 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思想政治教育

  • 全媒体视域下高校党史教育话语建构路径研究

    齐秀强;李超越;

    全媒体视域下高校党史教育话语的建构是新时代话语创新的必然结果,也是打造高校党史教育发展模式的创新之举。它是新时代、新征程的现实诉求,是对党史观的守正创新,也是对高校党史教育话语发展的改革创新。全媒体视域下高校党史教育话语的建构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也面临着话语主体阐释力不够、话语内容创新性不强、话语表达时代性不足、话语传播实效性不强等现实问题。为此,亟待完善党史教育话语要素、健全党史教育全媒体传播体系、营造良好的党史教育话语环境,以此提高高校党史教育话语的影响力,进而提升新时代高校党史教育的效果。

    2025年04期 v.45;No.242 6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高职辅导员开展谈心谈话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

    王青青;

    在“双高计划”深入推进的背景下,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作为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重要实践路径面临诸多挑战。通过混合研究方法揭示高职学生对于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的多维需求,构建“问题维度—紧急程度—干预效果”三维评估模型,创设“AI预诊+人工干预”分层模式,阐释辅导员职业倦怠预警体系建立的有关认识,推动谈心谈话工作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

    2025年04期 v.45;No.242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从“偶像人设”到理想自我:大学生自我建构的镜像与路径

    杨雪艺;

    偶像文化中的“人设”作为符号建构的产物,深刻影响大学生理想自我的塑造。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并融合拉康镜像理论,采用深度访谈等质性研究方法,深入探讨偶像人设如何借助形象塑造、行为模仿与价值认同等路径影响大学生理想自我的构建逻辑。研究发现,“偶像人设”可以通过提供替代性满足缓解大学生的现实焦虑,但其背后的资本逻辑也可能导致大学生价值观的异化。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着力强化价值引领,引导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整合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并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协同等多元路径,有效应对偶像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潜在负面影响。

    2025年04期 v.45;No.242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提高院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效能的路径

    王安然;王晨洁;

    院系作为高校组织结构的二级单位,是高校育人体系中的重要基础。提升院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与管理效能,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至关重要。基于此,文章针对当前院系在价值引领、管理服务、营造育人生态方面存在的问题,以“三全育人”目标要求构建“三圈层协同育人”理论模型,并提出实践路径。该模式旨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度、管理服务满意度,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新时代院系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2025年04期 v.45;No.242 8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艺术·传媒·社会

  • 论舞台行动的构思与呈现——基于表演艺术的实践分析

    韩兴博;

    舞台行动是表演艺术的核心载体,关乎戏剧的真实性与感染力。其从构思到呈现的关键环节,涵盖剧本与角色分析、语言及肢体行动设计、道具运用和空间布局等。演员需平衡感性与理性,通过深入剧本分析、合理规划行动三要素(任务、目的、策略)并反复排练调整,实现行动的有机呈现。即兴表演可激发创作活力、弥补构思与呈现偏差。结合经典剧目排演案例,阐明舞台行动从文本到实践的转化规律,为表演创作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提升舞台表演审美与观赏价值,推动表演艺术高质量发展。

    2025年04期 v.45;No.242 8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现实主义的另一面:近年来国产现实题材电影中边缘生活景观刍议

    高超;潘映彤;

    近年来国产现实题材电影在叙事呈现过程中,边缘生活景观作为具有典型标识特征且普遍泛化的叙事构型要素,已经成为洞悉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美学内涵和发展趋向的重要窗口。一方面,通过设定社会边缘群体曲折离奇的人生遭遇与生活处境,营造超越现实庸常的类型化戏剧情境,为此类电影的强情节戏剧结构奠定故事叙述的基本氛围,进而实现现实题材电影对主流价值规训和个性艺术表达等不同诉求的逻辑闭合。以最具大众共情力的日常青春书写为观照对象,其现实主义美学表征则集中体现为新边缘生活叙事的历史生成与文化合谋。另一方面,边缘生活题材创作泛化也彰显了国产现实题材电影尝试对现实书写进行问题式审美改造的创新愿景,为我国现实主义文艺创作准确再现时代文化面貌提供了典型且深刻的实践经验。

    2025年04期 v.45;No.242 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冯骥才小说的跨媒介改编

    赵春霞;

    在当前媒介融合背景下,文学作品的跨媒介改编重构了文学经典的当代生存样态。冯骥才小说具有鲜明的传奇性、世俗性和戏剧性,为跨媒介改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可能性。《神鞭》《炮打双灯》等小说影视改编的成功与争议凸显了媒介转换的核心矛盾,即镜头语言放大民俗符号时,如何在商业诉求与原著文化批判性之间寻求平衡。《俗世奇人》的戏剧改编以沉浸式舞台与曲艺跨界重构观演关系,激活了民间叙事基因,拓展了文本的时空维度。从银幕到舞台的多维改编印证了小说文本跨越媒介边界的开放性,亦暴露出不同艺术形式对文学内核的取舍逻辑。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可以透视文学与影视、戏剧的互动机制,为经典文学现代转型提供方法论启示。

    2025年04期 v.45;No.242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论电视剧《繁花》的叙事艺术与时代价值

    孙青;

    电视剧《繁花》以阿宝的感情纠葛和商业往来作为主要情节展开人物关系图谱,建构以阿宝为中心,不断向外延伸的“蛛网式”人际关系,在时空交错的蒙太奇艺术中叙写人物心灵成长史,塑造了阿宝这一拥有出色领导能力和责任担当的企业家形象。剧作在时空流转中捕捉极具地域文化气息的上海韵味,通过饭店、道路等城市空间意象营造出颇具真实感的上海记忆。在镜头叙事中运用掉帧镜头和复古声画呈现出电影化的审美追求,以高质量打磨、重艺术追求的影视人精神成为行业新风向。

    2025年04期 v.45;No.242 105-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论《赵氏孤儿》的艺术改编与经典重塑

    石泽辉;

    元杂剧《赵氏孤儿》作为经典作品,自诞生以来在不同时空里受到了多次改写,具备历久弥新的价值。《赵氏孤儿》的经典性并不是在其文本产生的瞬间就已经具备,而是在一个动态化的进程中产生的,在此进程中文本本身与对它不同解释之间的张力为经典的生成提供了可能性。对元杂剧《赵氏孤儿》与其选取的历史素材文本,同它的当代改写《赵氏孤儿案》文本之间的异同进行探析是把握它经典化的关键所在,一方面可以总结《赵氏孤儿》经典化生成所具备的条件,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体会到《赵氏孤儿》的当代内涵和价值。

    2025年04期 v.45;No.242 11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基于霍尔“编码/解码”理论的影视分析——以《哪吒之魔童闹海》为例

    黄行云;

    作为2025年春节档现象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在视听效果、叙事手法、内核表达三个主要维度进行了编码,并在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但观众受个人阅历、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其解码方式呈现多样性。协商式解码作为一种较中立的解读方式,使观众在接受信息传播者意图的同时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并对影片提出建设性意见。电影创作者应兼顾艺术表达与观众需求,通过影片编码与解码的良性互动推动中国电影产业持续发展。

    2025年04期 v.45;No.242 119-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搭子爱国”:浅社交的碎片化积累增进青年国家认同

    杜娅萍;胡凯;

    在当代青年群体中,一种被称为“搭子爱国”的现象逐渐兴起,其以松散、碎片化的社交互动为基础,对于增进青年国家认同具有重要意义。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探讨“搭子爱国”现象的生成逻辑。研究发现,“搭子爱国”是一种基于兴趣与情感共鸣形成的互动模式,它能够使青年群体通过浅社交的碎片化积累增进国家认同。这一现象在增进国家认同路径上具有多维价值。在理论上深入探讨其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能够为新时代国家认同教育提供多元视角与动力。

    2025年04期 v.45;No.242 12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中国画作品欣赏

    王胜利;

    <正>~~

    2025年04期 v.45;No.242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征稿启事

    <正>办刊宗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面向职业教育,探索师资培训的客观规律,反映教学科研成果,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一、投稿要求:1.文稿要求论点鲜明、文字精炼、格式规范、资料可靠、数据准确,具有理论性、科学性、实用性,篇幅在6000字以上。文责自负,严禁抄袭,切勿一稿多投。投稿2个月未见通知者,即可自行处理。

    2025年04期 v.45;No.242 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6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