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哲学·历史·文化

  • 历史自觉下的《历代名画记》探赜

    叶平;王昊悦;

    《历代名画记》的诞生与作者张彦远独特的历史意识以及书画品评才能密切相关,其所谈“自然者为上品之上”的绘画技法发微于道家,“艺以载道、德艺相参”的绘画功能师法儒家。《历代名画记》向世人展现了张彦远深含于绘画品藻中的历史自觉与温情,在儒道互补的视域中,张彦远用史学家的笔触,在古代哲学与美学的贯通中安置画作、安顿生命。

    2025年03期 v.45;No.241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4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张载礼学“中道”观发微

    曹栋;

    “中道”是张载礼学思想的实质。从礼的根源而言,太虚(天)、理、心(或情)反映了天人合一、体用合一及内外合一的中道观。在礼学修养论中,“以礼成德”“变化气质”和“守礼行礼”展现了天人合一与内外合一的中道观。在礼学教化论中,“以礼为教”“用礼成俗”及其以礼治国的理念,则是天人合一、内外合一、“两端并进”等中道观的外在体现。张载的礼学“中道”观不仅是其整体“中道”思想的主要反映,也是宋明新儒学“中道”观的端绪,对吕大临、朱熹等后世儒者的礼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25年03期 v.45;No.241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4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从苏轼诗词看宋代点茶文化的艺术意蕴

    赵炎娇;

    宋元时期至明代初年,是我国点茶文化发展的高峰期,尤以两宋时期为典范。苏轼作为宋代文人代表,其诗词创作与生活实践为研究点茶文化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他不仅用诗词记录了宋代点茶的工艺流程,更在茶诗词中寄寓了超越性的生命哲学,为当代茶文化的传承创新与精神价值重构提供了重要借鉴。通过对苏轼宋代点茶的诗词文本进行分析,探究其点茶活动中体现出的技艺实践和审美追求,进而揭示宋代点茶文化的艺术成就与哲学意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2025年03期 v.45;No.241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4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的当代价值研究

    段成艳;

    文化是一个民族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精神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实践之中,孕育了彰显民族特质和文化自觉的家国情怀。后者主要蕴含了以修身立德为起点的崇高追求、以家庭和睦为宗旨的爱家情怀、以国富民强为目标的爱国情怀和以和平发展为导向的世界情怀等内容,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固有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底色。基于此,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的当代阐释,能够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坚实的力量。

    2025年03期 v.45;No.241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7K]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论陶渊明“力耕”思想

    祝淑亚;

    陶渊明为官十三载,因“不适官场俗韵”选择归隐山野,躬耕于田园。受个人生活经历的影响,陶渊明的不少诗文中都体现了“力耕”思想,其诗歌创作具有朴素自然的倾向,而这种创作倾向又与魏晋时期玄学思想、“新自然说”和农家思想以及士人观念的转变密切相关。“力耕”思想贯穿于陶渊明描写躬耕生活的田园诗之中,并且进一步构建了他的自我形象,展示了其真实自然的一面。

    2025年03期 v.45;No.241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8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文学·语言研究

  • 论辛弃疾入闽时期的仕隐心迹与词的创作

    林思钠;

    绍熙二年(1191)至绍熙五年(1194)秋,辛弃疾仕闽其间的心迹始终摇摆于仕进与归隐的矛盾之中。在其创作的30多首入闽词中,每当辛弃疾感觉事不遂心、无益恢复北土之功业时,隐逸思想居于上风,其词多含归隐之意;而一旦事得从心、关涉恢复,儒家入世思想占据优势,其词多含仕进之思。从具体的仕隐心迹变化出发,探讨入闽时期辛词的创作,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辛弃疾其人其词。

    2025年03期 v.45;No.241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0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明遗民诗歌中的“秋”意象发微——以卓尔堪《遗民诗》为例

    隆英洁;

    明遗民在诗歌创作中有着诸多关于“秋”意象的书写,除中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悲秋”主题之外,明遗民诗承载了“秋”意象不寻常的意义。以卓尔堪选辑的《遗民诗》为主要研究对象,其收录的明遗民诗歌中亡国之思、忠孝人物、隐闲生活的创作主题,悲愤、委婉、清雅的创作风格,蕴含着儒家思想教化下的人生定位与自我价值追寻。多维度分析明遗民诗歌创作中的遗民情结,体悟明遗民诗写“秋”的独特美感,进而探寻其特殊身份视角下“秋”意象写作的目的与影响,对于丰富明遗民诗歌创作的研究有着积极意义。

    2025年03期 v.45;No.241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6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己亥杂诗》中的“百年”概念

    王禹阳;

    1839年龚自珍于辞官返乡的途中写下《己亥杂诗》,组诗7次提及“百年”一词,兼具实指与虚指双重意涵,赋予其以深厚的历史感与深沉的生命感。在龚自珍为前半生作结,为后半生揭幕的整体格局中,“百年”一词以其独特的位置和丰富的含义不仅奠定了组诗回顾的基调,又略带启下之意。

    2025年03期 v.45;No.241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1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古典资源的再利用与戏曲人民性书写——论田汉改编《金鳞记》之特色

    范浩;

    1956年田汉依托古本《新刻全像观音鱼篮记》改编《金鳞记》。对《金鳞记》的分析表明,田汉抓住了明本戏曲中鲤鱼精、包拯等人物特征,并基于此对原有情节进行改编,做出符合新社会规范和审美的创造性转化。此外,田汉在戏曲改编过程中根据“人民性”原则充分表现了其反封建叙事与恋爱自由化两大思想。通过探赜田汉戏曲改编中践行的“人民性”原则,探究新中国戏曲的改造之路。

    2025年03期 v.45;No.241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4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回不去的故乡与文学中的乡愁——从杨知寒小说看东北人的“出走”

    桑东辉;

    杨知寒作为东北走出去的“90后”女作家,善于用文学的笔触创作东北题材小说,其中相当一部分小说的叙事背景都发生在她的故乡——黑龙江省齐齐哈尔这座东北小城。作为一位青年时期到南方求学并从此定居南方的黑龙江籍作家,杨知寒小说的乡土意识非常浓厚。但她作品的乡土气息又与通常所说的乡土文学不同,其明显带有年轻一代的独特视角和时代印记。她在作品中不仅复现了转型期东北的经济状况和世态人情,揭示了经济不景气下的人性善恶,而且关注新型娱乐形式中人的逃避和出走,并以临界人的视角时时回望东北故乡,书写新一代东北人的别样乡愁,在冷漠的“一团坚冰”中为漂泊在外的东北“原乡人”植入希望的“火种”。

    2025年03期 v.45;No.241 49-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2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常用词“冷”对“寒”的历时替换研究

    马静秋;

    表示“温度低”义的形容词从上古汉语到近代汉语经历了一个历时替换的过程。这一意义在先秦至两汉时期由“寒”表达,后在西汉时期出现了“冷”,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同义竞争后,“寒”被降级为语素,作为构词语素来使用。“冷”最初的意义是寒冷,后来逐渐发展成温度语义场的主导词,并且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义项也逐渐增加,在口语性较强的文献中替换了“寒”。替换的原因可以从文白上的兴替、用法上的优势以及语音上的感知来考查。

    2025年03期 v.45;No.241 5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7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

  • 高等职业教育“五金”建设路径研究

    万是明;

    高职教育“五金”建设是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路径、以动态闭环为保障的系统性工程,其建设的核心内涵是通过专业群、课程、师资、实训基地和教材五个方面的系统建设,全面提升高职教育的质量和适应性,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建设一批高水平、特色鲜明的专业群,形成与产业链紧密对接的专业体系,推动高职教育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实现“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年03期 v.45;No.241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2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现实困境及其优化路径——以“知乎”中高校治理话题为例

    卢鹏宇;

    近年来,“知乎”关于高校的话题较多,引发多起网络舆情事件。其发生、发展都源于高校协商民主机制中“管理者—被管理者”对话的媒介化。一定意义上而言,可以认为这一媒介化生存方式是协商民主的新形式。它作为一种网络协商模式,体现为高校管理者权力行使中“他者审视”与“自我审视”的并存;同时也体现了高校被管理者权利表达的场域延伸。尽管其是一种可能的协商路径,但要想真正用好“知乎”,将工作落到实处,高校还需下一番工夫。因此在治理工作中,从理念上、内容上、运行上完成对“高校管理者—被管理者”的系统观照与实践,才是正确的现实路径选择。

    2025年03期 v.45;No.241 68-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0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艺术·传媒·社会

  • 从“一画”到“万画”:线条在汉字构形与书写中的美学意蕴

    朱姿懿;

    作为汉字构形的核心要素和书法创作的基础依托,线条在汉字发展中承载着重要价值。从汉字的“形本位”出发,线条是汉字构成的基本元素,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最初方式,暗含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与人文精神;书法线条不仅是书者顺利进入汉字世界、掌握书写技法的基础,也是其表达主观心象、镕铄情感体验的载体。从“一画”到“万画”,通过对汉字初象的回归与汉字发展的展望,探究汉字线条强大的生命力与丰富的美学意蕴。

    2025年03期 v.45;No.241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4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诗画一律:中国蝉图像的文化索隐

    梁向伟;

    蝉作为中国传统绘画题材,自汉代已见端倪。早期蝉图像多与原始宗教观念有关,后来逐渐应用于器物装饰与绘画创作。魏晋以来,随着“咏蝉诗”的兴起,画家在蝉图像中融入了独特的文人情感内涵。以美术史研究中较少关注的蝉图像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梳理其图像演变脉络,解析其意象功能与文化属性,重点通过蝉图像中的诗画关系,探讨创作主体对蝉的精神赋予,最终揭示这一视觉意象所积淀的深层民族文化心理。

    2025年03期 v.45;No.241 7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8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家国叙事、空间表意与价值追寻——评电视剧《幸福草》

    黄博阳;

    作为中国电视剧中极具特色的类型之一,年代剧常以现实主义叙事视角,秉持人民美学的创作取向,展现历经风雨的家族命运与时代变迁,承载着深厚的社会情感积淀。中央电视台近年来推出的年代剧《幸福草》,采用家国叙事的讲述方式,以普通人在特定年代的命运沉浮为切入点,将菌草技术的国际合作与家国情怀紧密联结,成功构筑起一座跨越国界的情感共鸣桥梁。该剧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地域、文化与心理等多维图景,呈现具有社会文化意蕴的审美意象,赋予作品深刻的思考维度和广泛的社会意义。在戏剧性与现实性的平衡中,《幸福草》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弘扬了全人类共同价值,不仅为国产年代剧注入了新活力,也为中国电视剧的创新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2025年03期 v.45;No.241 8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1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市场与艺术的融合:国产喜剧电影的创新发展

    张丽丽;

    伴随社会文化语境及用户审美需求的变迁,国产喜剧电影在品牌化运营、系列化创作、类型融合等领域不断探索,创作出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影视作品,丰富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形式。文章在梳理国产喜剧电影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从市场与艺术需求视角分析了当前国产喜剧电影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并基于电影工业美学理念从技术美学、叙事美学及类型美学创新的维度提出了促进我国喜剧电影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旨在提升国产喜剧电影的市场竞争力和艺术表现力。

    2025年03期 v.45;No.241 93-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7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全媒体时代主持人角色定位多重性及其原因探析——以《等着我》为例

    宋笃志;

    全媒体时代,媒介生态的深刻变革与传播情境的多元耦合,推动了电视综艺节目主持人角色定位的转型。电视综艺节目主持人是视听产业中最具显性表征及影响力的媒介,其存在与发展深受社会文化语境、媒介生态环境、节目制作环境等宏观体系的制约。以全国首档大型公益寻人栏目《等着我》为例,主持人舒冬的角色不仅是真情故事的叙事者、情感态度的传播者,更是寻亲行动的实践者。其角色定位的多重性与全媒体语境下的叙事重构、情感传播的具身化转向及参与式文化下的角色期待密切相关。这一成功案例为全媒体时代综艺节目主持人的角色转型与功能拓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2025年03期 v.45;No.241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5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阈下短视频平台甲骨文文化传播研究——以哔哩哔哩视频账号“博物汉字”为例

    陈碧婷;李旭;

    甲骨文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其数字化传播存在热度不足、形式单一等问题。本研究基于张德禄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框架,以哔哩哔哩平台“博物汉字”账号的甲骨文科普短视频为研究对象,从文化、语境、内容和表达四个层面解析其多模态话语构建机制,探究语言、图像、声音及互动模态的协同效应对文化传播效果的提升作用。研究表明,该账号通过年轻化叙事和跨模态互动等策略显著提升了甲骨文传播的趣味性与受众接受度。基于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文化内涵+热点赋能+科技驱动”三维协同优化策略,为甲骨文及其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提供创新路径。

    2025年03期 v.45;No.241 105-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7K]
    [下载次数:3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后电影时代陈思诚电影创作的身体寓言与视觉转向

    孙孟猛;

    身体既是一种符号,同时也是物质性表达与视觉化呈现的媒介。陈思诚的电影创作契合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下的时代潮流,以身体为媒介,以类型化、视觉化为策略,构建起兼具民族文化底色与国际市场视野的电影创作范式。在其“电影宇宙”中,身体图景通过身体体验、推理、技术、时间的串联,凸显了身体的物质化特点与视觉化倾向。从身体研究的视角出发,围绕陈思诚导演与编剧的电影作品,探讨其中所呈现出来的身体美学特征及其影像风格特点,分析影像对身体符号的塑造逻辑及其如何实现电影的类型化叙事。

    2025年03期 v.45;No.241 112-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5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汴绣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与市场发展研究

    崔丽娜;成科炫;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基于此,文章聚焦河南开封汴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探讨在创新驱动下,数字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传统非遗的数字化转型。通过市场分析、SWOT分析及实地调研,揭示了汴绣在新时代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机遇,提出有关其发展的新型商业模式及针对性营销策略,旨在增强汴绣的市场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推动汴绣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同时也为其他非遗项目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45;No.241 118-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8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算法推荐对网络舆论多元化的冲击及其应对策略

    孙继文;

    人工智能时代,算法推荐凭借精准的个性化推送,在信息分发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但同时也对网络舆论生态平衡产生冲击。它加剧了信息茧房效应和群体极化现象,削弱了主流舆论的引导力,阻碍主流价值观传播。基于此,文章从算法设计、商业利益、用户选择和监管治理等方面分析其成因,提出多维度的应对策略,包括优化算法设计、强化价值引领、完善监管体系和提升用户素养等方面,对营造开放包容、多元有序的网络舆论空间,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

    2025年03期 v.45;No.241 12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0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中国画作品欣赏

    刘艳会;

    <正>~~

    2025年03期 v.45;No.241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征稿启事

    <正>办刊宗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面向职业教育,探索师资培训的客观规律,反映敏学科研成果,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一、投稿要求:1.文稿要求论点鲜明、文字精炼、格式规范、资料可靠、数据准确,具有理论性、科学性、实用性,篇幅在6000字以上。文责自负,严禁抄袭,切匆一稿多投。投稿2个月未见通知者,即可自行处理。

    2025年03期 v.45;No.241 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9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下载本期数据